在金屬成型工藝發(fā)展過程中,鑄造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工藝。將金屬液澆入鑄型內
待其凝固冷卻后獲得鑄件,稱為重力鑄造。鑄型根據材料不同有泥型、砂型、金屬型
、失蠟型等。我國早在三干多年以前就用泥范(泥型)來澆注各種鑄件了。
根據文獻記載和實物考察研究,鑄造技術的發(fā)展可分為兩大階段,前階段以青銅鑄造
技術為主,后階段以鑄鐵技術為主。大約五千年以前,人們就用鑄型澆出形狀簡單的
銅件,到中世紀末,裝飾青銅和錫基鑄件開始用于歐洲的教堂和家庭生活。我國在商
周時代,青銅技術達到了成熟期。河南安陽出土的殷朝祭器司母戊鼎重達700多公斤,
長高都超過一米,四周飾有精美的蟠龍紋及饕餮紋。湖北隋縣出土的一大批青銅器,
種類繁多,紋飾細致精美。其中六十四件編鐘鑄造精巧、音律準確、音色優(yōu)美。這些
充分證明殷商時期銅合金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。
我國在公元前六世紀就發(fā)明了生鐵冶鑄技術,比歐洲早一千八百多年。隋唐以后,隨
著社會經濟的發(fā)展鑄造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。公元974年鑄造的河北滄州大鐵獅高6.
1m,長5.5m,重達50t信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永樂青銅大鐘重達40[,鐘體內外遍鑄經
文十余萬字。
我國古代鑄造技術成就輝煌,但在近百年來卻大大落后于西方先進工業(yè)國家,有許多
技術甚至都失傳了。到新中國成立之后,鑄造技術又呈現出蓬勃的生機。南京晨光機
器廠于1989年為香港的“天壇”鑄造了一尊青銅大佛,又在1994年鑄造出“泰國第一
佛”釋迦牟尼坐像和蓮花的部分,總高22m,重40t.
社會需要是促進科學技術發(fā)展的主要原因。當一種生產工藝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時,就
會有新的更好的工藝產生,壓鑄技術的出現就是如此。壓鑄最早用宋鑄造印刷用的鉛
字,當時需要生產大量清晰光潔以及可互換的鑄造鉛字,壓鑄法隨之產生。1885年奧
默根瑟勒(Mergenthaler)發(fā)明了鉛字壓鑄機。最初壓鑄的合金是低熔點的鉛和錫合金
。隨著對壓鑄件需求量的增加,要求采用壓鑄法生產熔點和強度都更高的合金零件,
這樣,相應的壓鑄技術、壓鑄模具和壓鑄設備就不斷地改進發(fā)展。1905年多勒
(Doehler)研究成功用于工業(yè)生產的壓鑄機,壓鑄鋅、錫、鉛合金鑄件。1907年瓦格納
(Wagner)首先制成氣動活塞壓鑄機,用于生產鋁合金鑄件。1927年捷克工程師約瑟夫
·波拉克(JosetPolak)設計了冷壓室壓鑄機,克服了熱壓室壓鑄機的不足之處,從而
使壓鑄生產技術前進了一大步,鋁、鎂、銅等合金零件開始廣泛采用壓鑄工藝進行生
產。壓鑄生產是所有鑄造工藝中生產速度最快的一種,也是最富有競爭力的工藝之一
,使得它在短短的160多年的時間內發(fā)展成為航空航天、交通運輸、儀器儀表、通信等
領域內有色金屬鑄件的主要生產工藝。
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壓鑄工藝與設備逐步完善的時期。而70年代到現在,則是電
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加速用于壓鑄工藝與設備的大發(fā)展階段。數控壓鑄機、計算機控
制壓鑄柔性單元及系統(壓鑄FMC及FMS)和壓鑄工藝與設備計算機輔助設計(CAD)的出現
,標志著壓鑄生產開始從經驗操作轉變到科學控制新階段,從而使壓鑄件的質量、自
動化程度及勞動生產率都得到極大的提高。